隘口鄉:黨建興產業 發展高質量
宿松融媒訊 冬日暖陽下,隘口鄉處處美不勝收,田野里熱潮涌動,產業興旺的新氣象點綴山間,民富村強的新畫面正徐徐鋪開。隘口鄉是典型的山鄉,鄉黨委、政府堅持黨建引領,創新黨支部建在產業鏈、“公益存折”激活公益、“書記突破項目”獲得突破等基層治理經驗,走出了一條農村美、農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黨支部建在產業鏈
產業是鄉村振興的主引擎,如何為產業“賦能”?隘口鄉再出“新招”,將黨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。
隘口村產業多樣,每一樣都是以“公司+農戶”的村企合作發展模式,通過務工、培訓、訂單回收等多種方式,將更多的農戶鑲嵌在羊肚菌、石斛等產業發展鏈上。
鄉黨委在村里成立聯合黨支部,積極吸納當地黨員加入產業發展小組,實行“黨支部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,建立黨支部、產業基地、農戶的緊密聯合體,把黨員培養成為產業大戶,然后通過黨員大戶發動周邊農戶一起參與、共同發展。
村民王電光就是最先發展起來的“黨員骨干”。在黨支部的號召下,王電光學習菌包種植,示范種植羊肚菌30畝,以土地流轉、務工等形式帶動32戶實現增收,小小羊肚菌已撐開了種植戶的“致富傘”。
在隘口鄉,各村都根據自身優勢,“動”了起來。西源村養殖肉牛,畢涼村養殖土雞等等,與之相生相伴的其他產業開始產生鏈條效應。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,保證了產業朝著和諧、融合方向發展壯大。
“公益存折”激活公益
隘口鄉深化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,建強基礎,提升村級組織“組織力”。去年年底,以村“兩委”換屆為契機,對村“兩委”運行情況特別是黨組織書記履職情況進行全覆蓋研判,突出選人用人政治標準,落實村居干部“兩推一選”,大力選拔對黨忠誠、帶領發展和服務能力強、有一定政策水平、善做群眾工作的優秀人才擔任村“兩委”班子,選優配強“帶頭人”,全鄉高質量完成了村黨組織換屆。8名黨組織書記大專以上文化,其中1名為本科學歷,平均年齡44.5歲,同比下降8歲,為促進山鄉更好發展、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人才保障。
年齡“降”,學歷“升”,在隘口鄉,一大批能帶富、善治理的村級組織帶頭人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排頭兵,推進鄉村振興蓬勃展開。
眾人拾柴火焰高,實現鄉村振興,需要凝聚多方力量。如何讓“一肩挑”更是一面旗?如何讓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?隘口鄉黨委作出了有益探索。
2022年年初,隘口鄉黨委創造性推出了“公益存折”黨建品牌,并確定每月2號為“公益勞動日”,公益存折是黨員帶頭,群眾自覺參與的村內公益性勞動用工憑證,村里每戶家庭一年內需要完成一個公益工,黨員必須完成兩個義務工后才能記入公益存折。公益工由村“兩委”確定用工項目,每個公益工以8小時計算。一個公益工年底還可以向公益銀行兌取30元補貼。公益工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村級“公益銀行”。
12月12日,在每月的公益勞動日現場。10多名黨員干部身著志愿服務者的紅馬甲,在古山村長溪河周邊清除著村道兩旁的雜草和垃圾,各家院落門前,村民們也忙碌著在整理屋前屋后。
“每次活動村里的黨員干部都齊上陣,我也是一名黨員,雖然年紀大了,但是清理垃圾、栽花種草我還是干得動的?!苯衲?3歲的黨員朱道錄簡單的話語里,透著滿滿的力量。
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,越來越多群眾加入其中,尤其是在環境整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截至目前,全鄉11個村已累計有300余名黨員與村民參與公益勞動,領取了公益存折,參與黨員群眾累計已超過3000余人次。
“書記突破項目”獲突破
行走在山鄉的田間地頭,一棟棟小洋樓鱗次櫛比地鑲嵌在美麗的村野,一條條溪流清澈見底,宛如一條條柔美的飄帶穿境而過,一幅產業興旺、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。
隘口鄉地處二郎河畔,山川俊秀,風景如畫。最近幾年,鄉黨委政府發揮黨建引領作用,引導人民群眾講文明、樹新風,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“綠色畫卷”。
初冬時節,走進新源村,青山綠水中,就像是走進一座花園。村民祝向民家門前,菊花一叢叢、一簇簇在房前院落兩旁競相綻放,隨處可見的林木郁郁蔥蔥,民居墻上的彩繪引人駐足,絲毫不見別處冬日的蕭條。
對于以前的村民來說,在美如畫卷的村里生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“2010年,我才回村里時,村里就是典型的‘臟亂差’,那時候連出門散步都是奢侈,路還是爛的?!贝迕褡Q娓Uf。
2021年,新源村啟動省級中心村建設,總投入約238萬元,對154戶農戶房前屋后都進行了綠化、美化、亮化,農戶花園和菜園安裝了柵欄,新建了整齊劃一的排水系統,民居墻上畫上了各種彩繪。如今,一到黃昏,通村道路上盡是散步的村民,路燈照亮道路,兩旁是彩繪的嶄新村居,花壇里載著各式各樣的花草……像農村環境一樣發生悄然改變的,還有鄉風文明。
在隘口鄉,移風易俗成為“書記突破項目”,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,原來的披麻戴孝、送盤纏、拜祭、燒車馬等迷信舊俗徹底去除,原來的“排三、排五”大擺宴席徹底消失,極大地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。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好處,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,村民的思想得到了徹底轉變。同時帶動了民風向上向善,鋪張浪費、愚昧落后的陋習得到全面改善,群眾對“生死”和“孝道”有了全新的認識,逐步樹立“厚養薄葬”和“祭之豐不如養之孝”的文明觀念,并徹底改變了“墳墓”零散、混亂的局面,提升了村莊的整體風貌。群眾看到了黨支部在參與民務中的引領核心作用,極大地體現了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地位,增強了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。 (融媒體記者 司舜 通訊員 尹小平)
責任編輯:朱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