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興鎮以民生“溫度”衡量黨史學習教育“尺度”
宿松融媒訊 今年以來,復興鎮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,始終堅持“人民至上”,把“關鍵小事”當作“民生大事”,把群眾心中的“溫度”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“尺度”,不斷精準加大民生事業投入,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民生工程上顯“實”。全力做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程、“四帶一自”特色種養業提升工程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大力發展稻蝦連作、瓜蔞種植、優質水稻等特色農業產業,著力打造龍騰葡萄、良公豆皮、明中吊瓜子等特色品牌。目前,特色種養業達標戶252戶,稻蝦養殖6400畝、瓜蔞種植3200畝,良公豆皮年生產600噸、產值2400萬元,明中吊瓜子產量年均達10萬斤、產值達260萬元。完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,補齊民生工程短板,修建“四好農村路”55條合計16.411公里。全力推進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建設,截至目前,該項目已完成3處投資11.08萬元,受益群眾達18466人。
民生事業上求“全”。規范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,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,加快推進農村衛生室建設,補齊短板弱項,10個村(社區)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均達標,今年以來,開展義診、健康知識講座、就業培訓26余場,惠及群眾1.6萬余人。持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細化落實各項措施,全力筑牢疫情防控屏障,有序開展3-11周歲兒童新冠疫苗接種工作,全鎮共完成3561名兒童第一劑次接種。低保、特困、孤兒、困殘補貼、殘疾人護理補貼做到應保盡保;城鄉醫療累計救助82人次,走訪慰問殘疾人130余次。持續擴大城鎮職工社會保障覆蓋面,全面實施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。
民生保障上爭“廣”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,加快發展文化體育事業,穩步推進村級文化設施建設,組織開展好送戲下鄉,舉辦“最憶黨旗紅”“舉旗幟?送理論”等系列宣講活動;積極發揮工會、共青團、婦聯等群團組織在鄉村振興、政策宣傳、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優勢;深化平安創建活動,抓實做細安全生產工作,深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、公共法律服務和社區矯正工作水平;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渠道,推動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;加快構建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體系,推動群眾辦事線上“一網通辦”,線下“只進一扇門”,現場辦理“最多跑一次”,讓民生實事更有“溫度”,讓黨史學習教育充滿“尺度”。(通訊員 徐宿海)
責任編輯:朱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