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姑鄉:古橋換新顏 舊貌添神韻
宿松融媒訊 “兩岸花燃野,一溪柳釣煙?!边@是清初文學家、翰林院學士朱書寫下的膾炙人口的《杜溪吟》中的名句,其情景交融的描述,足見當時的杜溪橋多么驚艷。
“過橋分野色,移石動云根?!睒?,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。今天,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杜溪古橋的變遷吧。
杜溪橋坐落在宿松縣九姑鄉杜溪村境內,橫跨杜溪河,始建于明弘治己未(1499年),清順治戊子(1648年)被洪水沖毀。 后經幾次重修,至乾隆庚子(1780年)重建石拱小橋,一直沿用至今。該橋屬單孔石拱橋,橋孔徑1.7米,面寬5米,跨度7米,由700多塊方形條石相互銜接擠壓、鋪砌而成,擁有較高的施工技藝。古代,該橋是程嶺、許嶺、下倉幾個鄉鎮通往縣衙的必經之道,特別是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被朝廷征用后,承擔著運輸出行的重要使命,因而交通繁忙,絡繹不絕,橋上車水馬龍,橋下可通小船,兩岸風景更是美不勝收。
數百年時光流逝,石橋漸漸殘破,由熙熙攘攘變得沉寂冷清,甚至因年久失修而不能通行,而這片土地上的勤勞人民,世世代代保護著杜溪橋,并且一直延續下來。由于年代久遠,加之歷經河水沖洗浸泡,古橋兩側橋基發生沉降,土基損毀,橋面破敗,但杜溪橋一直沒有垮塌,橋的整體依舊完好。
下面,是數年前的幾張照片。
關于杜溪橋的傳說有好幾種,但我更愿意引用一句古語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?!睔v經數百年風霜,曾經的煙柳畫橋承載著歷史的底蘊與深厚的文化,彰顯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,是勞動人民無窮聰慧和汗水的結晶,散發著古典的光輝。
為了保護搶救杜溪古橋,表現其文化精髓,延續其真實歷史和價值,讓其敗落的身姿重新煥發生機,再現輝煌,近年來,九姑鄉黨委政府委托有關單位勘察設計,經過持續觀測,針對所存在的問題,編制保護修繕方案。2022年1月,杜溪橋修繕加固工程獲得縣文旅體局許可批復。
2022年4月,九姑鄉正式啟動了古橋修復工程,目的在于弘揚傳統文化、傳承中華文明、開展歷史教育、開發文化旅游。修復過程中,在保護古橋的前提下,對殘損嚴重的部位、構件均按照原工藝施工,最大限度地保持古橋的文物價值和歷史風貌。2022年6月首期修繕工程如期完成,使古橋恢復了往日的雄姿,仿佛過去古橋上人群熱鬧穿梭的景象就在眼前,見證了鄉村歷史的滄桑。
“古橋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,盡量使用它原本的石材?!痹撪l相關負責人表示,在修復的進程中,既注重消除其安全隱患,又增加古橋的實用性、安全性和美觀性,保留了它厚重的歷史底蘊,使之與杜溪河兩岸融為一體,呈現一派古樸自然的景象。
幾百年的風吹雨打,幾百年的興衰榮辱,如今的杜溪古橋,雖談不上奢華,卻別有一番風采。歲月洗滌,石橋風韻依舊,靜對光陰的磨礪,鐫刻時間的蒼老。日出日落,古橋的倒影映在湖面上,風一吹,微波粼粼,細說著古橋的變化,細說著這片土地的變遷,更細說著兩岸人民的幸福生活。
據了解,九姑鄉黨委政府在此基礎上,將圍繞杜溪古橋積極推進灘涂改造、種養基地、湖區風景等相關項目建設,謀劃打造集休閑、采摘、垂釣、娛樂、觀光于一體的濕地文化公園,讓古橋的傳說、濃厚的文化氛圍綻放新顏,讓古老的驛道煥發出絢麗光彩。(通訊員 劉升華)
責任編輯:朱宜
